受《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邀请,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生物资源保育团队撰写评述文章,对气候变暖下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野生动物的分布变化,一直是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理论认为,物种将随着气候变暖向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区域迁移。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20%–37%)的物种呈现所谓的“反常迁移”模式,即它们并未如预期那样“追随气候”迁移,反而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区域扩散。
文章重点评述了Osmolovsky 等人(2025)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解析了气候变化下野生动物“反常迁移”的潜在机制,强调了“交互机会者假说”(Interaction Opportunists Hypothesis)在准确预测物种分布范围变化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干旱区生物资源保育团队发表的文章指出,除生物相互作用显著影响气候变化下物种的迁移与分布外,禁牧后植被恢复引发的栖息地修复,体型和生态位特征等动物物种功能性状,以及降水格局改变与极端气候事件等因素,均同样显著影响物种的迁移方向与范围。若预测模型忽略这些因子,将可能高估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负面影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需更全面纳入物种生态机制与非线性响应过程,通过实验验证与多源数据融合,提升模型对气候变化的解释与预测能力,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关成果以“Understanding Unanticipated Range Shifts: Biotic Interactions as Key Mediators in a Changing Climate”为题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汪沐阳、博士研究生卓莹莹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Alice C. Hughes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研究员和汪沐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计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