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办第64期“天山学术论坛”,本期论坛邀请到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魏桐研究员。论坛由新疆生地所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张金波研究员主持,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会。
魏桐博士作了题为“植物多维组学研究与进展”的报告,报告主要聚焦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农业基因组学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前沿成果,主要涵盖以下方向:(1)基因组学技术创新与应用:华大已构建从核酸测序到细胞组学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主导全球40%以上的基因组研究。在作物领域提出“植物生命时钟”概念,通过单细胞测序量化植物衰老进程,为精准育种提供新策略。(2)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证实微生物群系作为“第二套基因组”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基因型依赖性。华大建成全球农耕土壤微生物数据库,为土壤修复(如新疆地区)及微生物肥料开发提供数据支撑。(3)苏铁基因组突破:解析苏铁雌雄分化的分子机制,开发性别鉴定分子标记。关键发现为: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的毒蛋白基因,其体外表达产物对农业害虫具高效杀灭作用,相关专利已布局。(4)时空组学技术优势: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实现器官发育过程的细胞级解析。在玉米瓷屑发育研究中成功定位调控小穗发育的关键基因,显著提升非模式植物研究的精度。(5)生菜驯化历史溯源:基于445份生菜种质资源基因组分析,证实栽培生菜起源于6000年前的高加索地区。研究发现现代生菜抗病性主要源于野莴苣的基因渗入,为抗病育种指明路径。(6)未来合作方向:华大计划深化野生植物资源(尤其干旱区物种)及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推动资源保护与农业应用。同步开发DNA语言大模型与自动化基因操控平台,提升研究效率,呼吁合作机构共同开展资源挖掘与技术创新,支撑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农业。本次报告凸显基因组学技术在种质资源保护、作物改良及生态修复中的核心价值,为跨学科合作奠定基础。
魏桐,现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植物多维组学中心主任科学家,农业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魏桐博士200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200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学(生物技术)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等,从事拟南芥、水稻、高粱、柳枝稷等植物的多组学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华大研究院,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群体遗传学、功能多组学、农业大模型等,在Cell、Nature 、Nature Genetics等 SCI 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
魏桐博士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