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左仁广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楠楠研究员和李诺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围绕南天山地区金铜矿找矿工作开展调研与交流。
在与和硕县县委领导召开的座谈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计划研发项目“南天山金铜知识耦合找矿预测与勘查”首席科学家左仁广教授对项目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专题汇报。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就南天山区域的成矿背景作了深入解读,指出该区域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与找矿潜力,提出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找矿效率与准确性,并高度重视造山型铜金矿床的寻找。
图1:专家团队与和硕县领导座谈
专家团队在和硕县包尔图铜矿考察了矿体的空间分布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矿物蚀变和钻孔岩芯,并在现场进行了专题研讨,认为包尔图铜矿具备典型构造-变质成矿特征,属于造山带型铜矿,是在该区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这种新认识将为该区进一步找寻铜矿提供了重要方向。基于此,现场部署了一条剖面(图3),追寻矿脉。
图2:专家团队观察野外露头
图3:部署野外工作
在大山口金矿考察(图4、图5)中,专家团队通过对矿区构造、围岩及蚀变矿物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找矿的重点区域与技术路线。
图4:大山口金矿考察
图5:大山口金矿考察野外集体照
本次考察加强了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为推动南天山金铜矿找矿与资源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