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5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暨2025年度科技活动周在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伊犁植物园举行。了解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动手操作小实验、参观自然博物馆、聆听“旱域生灵”主题科普报告、通过第三次新疆科考成果感悟科学家精神、了解世界地球日相关知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吸引中小学生、广大公众积极参与。
23日下午4时,活动在研究所院内举行启动仪式。主题为“以科学之问 启未来新程”,科研人员与来自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水磨沟区、新市区的十多个中小学校师生进行科普展演。液氮冻存植物、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存在判断与含量计算、找找图片里的野生动物、污水净化处理、光的色散与光谱测量、CO2的温室效应实验、低碳生活、智能引领未来农业等实验和讲解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新疆三考科技成果展、世界地球日宣传展等,也吸引孩子们纷纷驻足。
“旱域生灵”主题科普报告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快看!这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鸟儿。”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分享的鸟类故事,让刘馨羽听得入神,她悄悄对同伴说:“我以后也要保护这些鸟儿。”
在实验室的扫描电镜屏幕前,工程师调出一些荒漠植物的微观图像,绒毛状结构清晰可见,吸引学生们争先恐后观看;在酸碱滴定小实验处,学生们认真排队、体验实验乐趣、听科研人员讲解实验原理及相关应用。
在新疆自然博物馆内,孩子们围着动植物标本,听讲解员们讲解动植物奇妙的生存智慧以及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知识。
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来自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九小学教育集团吐鲁番坎分校的师生,在科研人员引导下,通过“五感观察法”接触梭梭、柽柳等,完成“荒漠植物自然观察寻宝单”,揭示其深埋地下的庞大根系、叶片退化等生存智慧;在实践环节,每名学生申领了荒漠植物种子,并学习了科学养护方法,将“播下一片绿色”的承诺化为行动。
在伊犁植物园,来自新源县阿勒玛勒镇中学的师生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开展了“寻找奇妙的叶子”探究学习活动。学生们在温室里观察了热带植物的叶片,如大叶蚁塔的超大叶片、地涌金莲的变态叶—黄色苞片等,学生们带着任务卡,在药用植物园、牡丹园、葱园、乡土植物园、芳香植物园等收集叶片、观察叶的形态特征,了解了叶片的生理功能、结构组成、不同环境下叶片的生存智慧。活动中,伊犁植物园还视频连线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康晓珊,为同学们介绍了荒漠植物叶片的精妙结构和生存智慧。
新疆生地所副所长张道远表示,每年5月,研究所都会如约向公众开放,今年的公众科学日,研究所院内、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伊犁植物园同步开展了系列活动,孩子们走近了科研人员、亲手操作了实验、通过精密设备观察物质结构、了解到和家乡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希望我们的活动能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投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