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双重影响下,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FESs)的供需平衡已成为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达成的关键路径。中亚地区作为典型的干旱区域,其农业系统长期遭受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以及气候变暖等多重严峻问题的困扰。然而,此前对于该区域应如何通过调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来协同推进SDGs 这一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答。
为解决这一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监测与变化研究团队,基于CMIP6多模型集成数据,采用SSP245、SSP370和SSP585三种未来情景,首次评估了1995-2099年间中亚雨养农田和灌溉农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动态变化及其对SDGs的贡献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灌溉农田的产水量服务将面临严峻挑战,在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需求量将分别激增110.25%-163.68%、123.35%-142.75%和72.69%-190.54%,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中亚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对SDGs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层级差异,其中对SDG2(零饥饿)的贡献占比最高(35.52%-38.14%),其次为SDG15(陆地生物,34.51%-36.74%)和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27.88%-30.65%)。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排放情景(SSP585)下,中亚农田生态系统的SDG综合得分呈下降趋势,特别是SDG12(负责任生产与消费)和SDG14(水下生物)恶化趋势明显。此项研究成果不仅为中亚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更为全球干旱地区协调生态服务与人类需求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参考。
研究成果以《Investigating the supply–demand gap of farmland ecosystem services to adv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Central Asia》为题,发表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后李江月为论文第一作者,李耀明正高级工程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专项及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377425001337?via%3Dihub
图1:历史与未来情景下雨养及灌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FESDR)时空分布
图2:中亚农田SDG指数时空分布及变化